田井制老师说戏
时间:2025-08-11 13:39 来源:原创 作者:曹红星 点击:次
田井制老师说戏
![]() 我与戏结缘已经四十多年了。 我的老家在孝义湾,过去大队都有业余剧团,每逢过年,都要排戏,我们就东西湾跑的看。 上初中时,我的小伙伴建文哥从家里拿了《劈山救母》剧本,看了很感兴趣,就借抄剧本,到新华书店买剧本。 慢慢就有了写剧本的念想,可是始终没有实现,近年来有闲时间,终于能坐下来写东西了,我就将家乡的传说故事写了两个小戏,分别是《孝爷崖》《罗太碑》,也就写的是“孝”与“和”。在侯占良、鱼先军老师的关怀指导下,经过进一步加工刊载于《丹水》杂志。 写了小戏,就有了写大戏的想法。我喜欢红色文化,将我们孝义籍英雄事迹比较突出的王仁平等革命烈士和革命先辈,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写成了大型秦腔剧本,四次修改成为初稿,十七场一万叁仟多字。 初稿出来后,我想通过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文学艺术研究组集体修改加工,然后再请专业老师指导修改。徐会长看后说,戏剧专业性很强,你还是直接找专业老师指导修改。 我第一时间想到田井制老师。 因为他是国家一级编剧,集演出和编剧为一体,是商洛戏剧之乡的奠基人,在商洛戏剧界享有崇高威望。 他和郭涛有亲戚关系,我和郭涛是世交兄弟。 我让郭涛与田老师联系,征求他的意见,毕竟是八十六岁高龄的老人了,打扰老人家实不忍心。 郭涛很快就给回了话,说田老师让把剧稿放成大字本给他送过去,看了再说。我立即去打印部制作了大字本剧稿让郭涛给送了过去。 7月25日郭涛打电话说田老师把剧稿看了,要在外面寻个地方和我谈一下意见。因为家里有小孩不方便。 我就去茶缘阁订了茶室,时间约定在7月26日早上9点。当天八点多我就过去,怕去迟了让田老师等我,那就太对不起老人家了。 田老师准时赶到,老人家很精神,尤其是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这也是戏剧人手眼身法之眼的特别之处,不像八十六岁的样子。 招呼田老师坐定后,我做了自我介绍,郭涛也赶到了,赶紧让服务员泡茶。 话题还是以戏打开。我打开我的手机,将寻根屠夫状元栏目,四十多年前田老师主演商洛花鼓剧《屠夫状元》赠珠一场选段的录音播放。 田老师听得非常激动,嘴里跟着唱,手也打起了节拍。他那时刚四十岁,正处在人生艺术的巅峰,唱腔字正腔圆,韵味十足,乡土气息十分浓厚。随即给我们讲了当时演出盛况和一些演员现在的生活状况。 我也给田老师讲,我第一次看商洛花鼓《屠夫状元》是在1980年正月,是白天商洛剧院露天剧场演出,当时商洛剧院还未建成。当天是冀福记老师演的胡山,田老师演阁老,因为两个老师演夸官一场胡山坐轿的风格不同。 田老师说分AB角,他演的A角,冀老师演的B角。就这样结束了谈戏的序曲后,进入了正题。 我首先向田老师介绍了我写这个剧本的目的和素材积累收集来源情况。 田老师很客气,平易近人,说话语气平和亲切。先给我说了一番鼓励的话,说现在搞剧本的人不多,能写这么多不容易,夸我对戏剧的执着。 接着就讲剧稿的问题,我边听边做了记录。 第一是太长,不符合演出规定,不成戏。剧稿一万多字,十七场,人物二三十,必须压缩集中。一般演出时间规定在1.5~2小时,六场,有名有姓的人物5~8人,加些辅助角色群众演员即可。 二是选材问题。剧稿属红色题材,剧中的英雄人物,但名气较小,知道的人少,关心的人少。找了一条难走的路,缺乏感染力,费力感动不了人,不容易出戏。 三是塑造人物。塑造一号人物要丰满,要下功夫。剧稿人物太多,剧本太长,太分散,主题不突出。没戏就不要入人物,否则就是浪费,还举了几个例子。 四是唱词。什么地方唱很关键,不是念快板和顺口溜。而是通过唱词抒发人物的感情,唱词从国家大的层面,再到地方小的层面,到家庭个人层面,唱词不能写闲话。塑造人物,以情感人,以唱词拿人,从细节小事着手,反映家庭亲情,感动观众,引起人的关注。唱透人情才是戏,句句扎心,处处感人。如《农家媳妇》中的包工头抛弃在家抚养双目失明的公父和女儿的农家媳妇,临走时对公父的一段唱词:“儿我也有两只手,那个锅台不端粥,人各有志两分手,自尊自强创新途。”《六斤县长》中南大婶对瘫子老头的唱段:“哪怕你终生床上睡,是瘫子我也觉得亲,我受尽劳累心不悔,炕头上有你这说话的人。” 写戏要以情节和故事感人,要有伏线,要突出主题思想。这个剧稿成戏很难,要动大手术。 田老师还谈了戏剧要有生命力。如《屠夫状元》,除移植拍成戏剧片外,还被全国多个省市剧团移植演出至今活跃在舞台。 又讲了《六斤县长》晋京演出,受到中央领导习仲勋的接见,习老握着他的手说,你们艺术家干了我们政治家的事。 他还给我们讲了和陈正庆老师一起改编《五典坡》的经过。原剧的红鬃烈马出在曲江池兴妖作怪,改为由西凉国进来,如有降服烈马之人,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否则,便要割让西府以做牧马之地。薛平贵由原来的花郎改为猎户出身以便降马、征西较为确切,取了原来的算粮、大登殿等场,最后到薛平贵回窑夫妻团圆终止,原名叫《曲江池》,后改为《王宝钏》,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五朵梅各演一场,为该剧添彩不少,演出效果颇佳。 我也与田老师分享了《一曲大登殿,换来三百两雪花银》的故事。 过去《五典坡》只有前本,到薛平贵征西、王宝钏空守寒窑,就再没有下文了。有一官府给老太太祝寿就演的《五典坡》,因为该剧没有好的结局,老太太看后得了一场病。请了多少名医都看不好,官府里就出了告示,如有人能看好老太太的病,重赏三百两银子。一些人作了尝试,仍没有效果,这时有一个秀才就去府里打听老太太得病原因,府里的丫鬟和下人就告诉了他老太太因看戏得的病。秀才回来后就写了《五典坡》后本。剧本写好后,交由戏班排演成功,这时他就去官府说他能看老太太的病,先让下人对老太太说薛平贵回来当了皇上,王宝钏当了皇后,老太太听了病就好了一半,然后让家人带老太太去戏园看戏,第一场就是薛平贵回窑,依次是算粮、银空山、大登殿,老太太自看了这出戏后,病就好得一干二净,官府里就赏了这个秀才三百两银子。从此《五典坡》就以前后本一个完整的故事流传于世。 郭涛还谈了他的人生经历,诗词写作感受。 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中午饭由郭涛安排在附近煎饼屋,同时请来了侯占良老师、任宏力老师,都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爱好,饭桌交流的话题还是戏,谈的中间几位老师就念起了戏剧台词,甚至还低声唱了起来。茶余饭后整个过程以戏为主题交流,欢快、和谐、亲切。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
- 上一篇:协会“十年文化成果展演”主题研讨发言之——我是一位民间文化研究工作者(九)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