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文化协会 [加入收藏]
商州民间文化
当前位置: 主页 > 古道拾遗 >

《读史方舆纪要》商州地要考

时间:2016-06-28 21:05来源:原创 作者:空明清水 点击:
清初,顾炎武等人不堪异族压迫,图谋光复大明,离开书斋,仗剑行走山河,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地理、政论著作。其中顾祖禹将以为民族光复之用,所著《读史方舆纪要》最佳,该书130卷280万字,皇明两京十三省大小山川、道里远近、兵革关塞皆囊括其中,被誉为千
     清初,顾炎武等人不堪异族压迫,图谋光复大明,离开书斋,仗剑行走山河,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地理、政论著作。其中顾祖禹“将以为民族光复之用”,所著《读史方舆纪要》最佳,该书130卷280万字,皇明两京十三省大小山川、道里远近、兵革关塞皆囊括其中,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今全文摘抄《卷五十四陕西三》商州如下,并考证部分地名。
    商州府东南二百二十里。东至河南南阳府七百四十里,北至河南陕州四百里,西南至汉中府兴安州六百二十里,东南至湖广郧阳府七百三十里。
    《禹贡》梁州地。古商国也。春秋时属晋所谓阴地是也。以在洛水之上源,亦曰上雒。战国初属魏。《国策》: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雒。战国属秦卫鞅封于此,为商君。始皇并天下,属内史。汉属弘农郡。后汉属京兆尹。晋初为京兆南部。泰始二年,改置上洛郡。后魏太延五年,置荆州于此。太和十一年,改洛州。后周改为商州。隋初废郡,炀帝又改州为上洛郡。唐复为商州。天宝初,亦曰上洛郡,乾元初复故。宋因之。元以州治上洛县省入。明初,改州为县。成化十二年,复升为州编户二十八里,领县四。今仍曰商州。
    州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足而轻重分焉矣。《周礼·职方氏》分九州为商、密之地孔氏曰:商,商邑,即今州。密,密乡,今河南内乡县境之废丹水县。其地相连,皆古所称?厄塞也。《史记》:秦孝公十一年,城商塞,曰?关见蓝田县,去今州百六十里,曰武关,曰白羽城今河南内乡县,曰苍野聚在州南。州为秦东南险塞也。晋义熙十三年,赫连勃勃谋取关中。王买德曰:青泥上洛,南北险要。唐建中四年(泾原兵乱)朱泚据长安,侍御史万俟著开金、商运路,奉天围解,诸道贡赋俱至。孔颖达曰:四渎以江河为大,商州乃江河之交也。秦岭西水入于河,东水入于江;熊耳山北水入于河,南水入于江;清池山东水入于河,南水入于江。而州境之水,其大者曰楚水、洛水、丹水云。
    ○上洛废县即州治。春秋时晋地。《左传》哀四年,楚司马起丰析临上洛。《竹书》:晋烈公三年,楚人伐南鄙,至于上洛。即此。汉元鼎四年,置上洛县。东汉末,以县在武关?关之间,置上洛都尉。建安十一年,高?举兵并州,不克,欲南奔荆州,上洛都尉王琰捕斩之。晋为上洛郡治。《通记》曰:郡在洛上,故名。后魏为荆州治,又为洛州治。周为商州治。隋以后因之。元废。今州城周五里,有门四。商洛废县州东九十里。古商邑,契所封也。战国时为商于地。盖近南阳之界,秦商君封此,张仪以绐楚怀王也。汉置商县,属弘农郡。后汉属京兆尹。晋属上洛郡。后魏皇兴四年,置东上洛郡。永平四年,改属上庸郡。后周改县为商洛县,属上洛郡。隋属商州,后因之。金贞元二年,废为商洛镇。盛弘之《荆州记》:武关西北百二十里有商城。谓此也。孔氏曰:县南一里即商洛山。
    ○高车山州南二里。相传汉高后使张良高车驷马以迎四皓处。又州北二里有高车岭。又有戴云峰,在州北三里。其山欲雨先云,望之如旗,俗谓之搠刀山。盖州主山也。一名智亭山,以四皓隐此、智能避世而名。
    熊耳山州西五十里。山东西各一峰,状如熊耳,因名。《山海经》:熊耳山上多漆,下多棕,浮濠之水出焉。今山产棕漆。唐《六典》以为伊水所出,误也。《志》云:自州西三十里逾丹水,有马兰峪。又西十里为野人峪,林谷深僻。又十里为麻涧。涧在熊耳峰下,山涧环抱,厥地宜麻,因名。自麻涧行六十里而至秦岭。
    商洛山州东南九十里。皇甫谧云:南山曰商山,又名地肺山,亦称楚山。盖即终南之支阜矣。《六典》:山南道名山曰商山。汉初四皓隐于此,亦谓之商阪。苏秦曰:韩西有宜阳、商阪之塞。司马贞曰:商阪在商洛间,适秦楚之险塞也。西魏大统三年,高欢使高敖曹分军趣上洛。敖曹自商山转斗而进,攻上洛,克之。即此。州西南九十里为良余山,亦名秦望山,乳水所出。此又商洛之支陇矣。班固《两京赋》:商洛缘其隈。《汉书》:高祖发巴蜀之民,定三秦,迁其渠帅于商洛之地。即今州境也。盖商洛为山之统名。王维诗“商山包楚邓”是也。○清池山,在州北六十里。清池水出焉。或曰:即丹水也。《一统志》:州东南二百里有竹山,丹水所出。
    丹崖山在州南山。皆赤壁,亦曰红崖山。宋庆历初,知商州皮仲容议采洛南红崖山,虢州青水冶青铜,置阜民、朱阳二监。《志》云:州东十五里东原上有红崖冶。其地产铜,旧有钱官。又三十五里有洛原监,亦宋时钱官也。朱阳监,今见河南陕州。
    秦岭在州西八十里。其地有涧,曰息邪涧,丹水所出也。今有秦岭巡司,在州西百二十里。余详名山终南。
    刘岭州南五十里。甚危峻,有万木森罗其上。宋高宗割商、秦之半畀金人,以刘岭为界。即此。又黄沙岭,在州北二十五里。上有马跑泉,流合于普济渠。老君峪州东百里。北有路,通函谷关。又州西百里有黑龙峪。○椎平原,在州西三里。《志》云:汉名也。又西一里为金鸡原。又西十一里为仙娥峰。唐时于此置仙娥驿。
    ○楚水在州东南。源出商洛山,北流会于丹水。《志》云:楚水有两源,其东源出商山,西源出良余山。即乳水矣。
    丹水在州城南。源出州西秦岭,东流入河南内乡县界。《吕氏春秋》:尧有丹水之战,以服南蛮。《史记》:汉高入秦,王陵起丹水以应之。《汉志》注:丹水出上雒冢岭山,东至析入钧。《水经注》:丹水出上洛县西北冢岭山,东南流与清池水合。水源东北经清池山西南入于丹水,东南过其县南,楚水注之。丹水自苍野又东历菟和山,又东南过商县南,又东南至丹水县。唐天宝中,崔?建言山南可引丹水通漕至商州,自商?山出石门,北抵蓝田。使?通之,不就。《州志》:丹水即州河,亦名丹江,源出秦岭昌黎祠下息邪涧,旧名竹山。按:冢岭山盘据广远,今之秦岭当即冢岭之南麓,而甲水所出之秦岭,则当在县之东南。乃《志》谓秦岭旧名竹山。夫竹山所出之丹水在洛水之北,南入洛水。《志》误也。
    普济渠在州北。《志》云:戴云峰之麓有二泉:东曰少谷泉,西曰西平泉。合为普济渠,通入城市,以供日汲。又南注于丹水。又州东有商颜渠,旧引洛水至商山下,因名。
    ○武关在州东百八十里。有巡司戍守。《舆程记》:自武关西北,行五十里至桃花铺,又八十里至白羊店子,又八十里至麻涧,又百里至新店子,又百里而至蓝田县。皆行山中,至蓝田始出险就平云。今详见重险武关。
    苍野聚州南百四十里。《左传》哀四年,楚人谋北方,司马起丰析以临上洛,左师军于菟和,右师军于苍野。杜预曰:上洛东有菟和山。安山驿在州北五十三里。其地有安山。山下有紫榆涧,清池水经焉。又商於驿在州西五里,皆唐置。
    商南县州西北八十里。明初为商县地。成化十二年,改县为州,析置今县。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十五里。
    ○汉王城县东三十一里。相传沛公入关时所筑。今为富水堡,有富水巡司。本唐之富水驿也。又今县治即唐之层峰驿云。
    ○商洛山县南一里。盖州境之山,多以商洛名。分水岭在县西十里。其水分东西流。又县南二十五里有双庙岭。又南十五里有吐雾山。峰岭最高,天将雨则雾起,因名。又十里为大小岭关,南望荆楚,数百里如在目中。
    ○两河在县南。西入雷家湾,东出金斗沟,斜流百余里。自雷家湾以下,名上两河,自徐家店以下,名下两河。又有扶川,在县南百里,分上中下三川,流合于两河。《志》云:两河,在县南四十里。城东有冰河,西三十五里有清油河,俱为灌溉之利。
    洛南县州东北七十里。东南至河南淅川县四百十里。汉上洛县地。晋置拒阳县,属上洛郡。后魏因之。西魏复置拒阳郡。隋废郡,县改今名。唐、宋因之。金元仍属商州,后废为洛南镇。明成化十二年,复置。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里。
    ○拒阳城在县东南。东晋时置县于此。《旧唐书》:隋改拒阳为洛南,旧治拒阳川。显庆三年移理清川。即今治矣。
    ○玄扈山县西北百里。相传黄帝受图处。玄扈水出于此,亦谓之阳虚山。《水经》:ん举山、玄扈山、阳虚山、获舆山、龙余山、蛊尾山、鹿蹄山、冢岭山、竹山,皆一山而异名也。○阳华山,在县东北。《水经注》:洛水自上洛县东北流,经拒阳城西北,分为二水。枝渠东北出为门水。门水又东北历阳华之山,即华阳也。武王归马之处。秦魏冉同父弟芊戎封华阳君,亦此地。
    鱼难山县东北八十里。《志》云:县东八十里有大谷龙山。其山北接秦岭,多出?金。又北为鱼难山。鱼难水出焉。崖高五十余丈,谓之扑水崖。鱼不能过,故曰鱼难。又南经石门入洛,两石相夹,中通行路,崖高万仞,极为险阻,俗谓之鬼门也。《通志》:商南县东八十里有鱼难山。○书堂山,在县东。山高耸,北望太华,南俯商、邓。
    ○洛水县北七里。其上流曰玄扈水,今名黑潭子。《志》云:县西百里有洛水泉,出秦岭,下流入于洛水。
    洪门堰在县东北。《水经注》:洛水历阳华之山,又东北历峡,谓之鸿关水。是也。其支流东北至河南灵宝县而注于河。宋为洪门堰。绍兴十年,金人陷商州,州守邵隆破金人于洪门,复商州,即此。
    ○石家坡寨县东四十里,有巡司戍守。又南有三要巡司,在县东南九十里。
    山阳县州东南百十里。东至湖广郧西县界二百四十里。汉商县地。唐以后为丰阳县地。元仍为商县地。明初因之。成化十二年,商山盗王彪作乱。事平,督臣原杰析置今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十二里。
    ○阳亭城在县西南。古有阳亭聚。后魏太延五年,侨置魏兴郡于此。太和五年,置阳亭县,为郡治。隋废。
    ○天柱山在县南八十里。壁立万仞,形如天柱,其上平坦,有清池,冬夏不竭。又孤山,在县东六十里。四面平坦,山独挺峙。
    任岭县东南百三十里,与湖广上津县接壤。《志》云:县东二百余里,有光照山,与湖广郧西县界壤相错。○甲河县南百二十里。以方向而名。俗讹为夹河。下流入于汉水。《水经注》:甲水出秦岭,东南流,与关?付水合。○两河,在县南百五十里。发源秦岭,至县界竹林关,有银花河流合焉,因称两河。《志》云:银花河,在县东八十里。
    丰乡水在县东。《水经注》:丰乡川水出弘农丰乡东山,西南流,径丰乡故城南,又西南合关?追水。
    关  追水在县南。《水经注》:关?追水出阳亭北青泥山,南径阳亭聚西,俗谓之平阳水,南合丰乡川水。又南入上津注甲水,以达汉江。
    ○竹林关县东百三十里,有巡司戍守。又县东南百五十里有丰阳巡司,以故丰阳县地而名。
    镇安县州西南百五十里。北至府城二百五十里,南至汉中府兴安州旬阳县三百二十里。汉商县地。后魏丰阳县地。周隋因之。唐万岁通天初,析置安业县,属商州。景龙三年,属雍州。景云初,还属商州。乾元初,改为乾元县,属京兆府。五代汉乾佑三年,改为乾佑县。宋仍属京兆府。金废。明景泰三年,改置今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八里。
   (按:明代镇安开发较滞后,从后文地名可判断人口主要集中在中、东区。)
    ○乾佑废县县北七十里。唐置安业县于此,后为乾元县治。五代汉曰乾佑县。元至元中废。今为乾佑巡司。
   (今柞水下梁野猪坪。)
    ○丰阳废县在县东南。宋白曰:汉商县地。晋泰始三年,析置丰阳县,治丰阳川。永和九年,苻秦置荆州于丰阳川,即此地也。魏收《志》:魏太安二年,置丰阳县,为上庸郡治。后周,县属商州。隋、唐因之。刘?句曰:旧治吉川城。麟德初,移理丰阳川。宋仍属商州。金贞元二年,废为丰阳镇。胡氏曰:丰阳与湖广上津县接界。地当秦楚之交,旧为冲要。宋绍兴中,割秦商之半畀金人,以刘岭为界,止存上津、丰阳二县,是也。
    (不详,约在米粮川)
    ○车轮山县南二十五里。其水流为镇安河,绕县治南,下流入于泎水。○长陵山,在县北二十里。以崖岫绵延而名。又北六十里有天书山。
   (车轮山,不详。长陵山,不详。天书山,不详。)
梦谷山县东北二十里。其山危峻。又五十里为重崖山,崖谷重叠,望之无穷。  
○泎水在县东五里。出秦岭,流入洵阳县界,合旬水入于汉江。又?水,出旧乾佑县西南七里考山,下流入于泎水。旬水出县南百里之旬山。亦曰洵水。东南流,入旬阳县境。
   (梦谷山,不详,重崖山,不详,以上诸山,从地貌记载或可考据。柞水即乾祐河。水,不详。旬水,旬河。)
    乾佑渠在县东南。亦谓之丰水,亦曰丰阳川。《志》云:县北九十里有乾佑渠。至县东三里为乾佑河,即丰阳川矣。下流入洵阳县界,合旬水。又秋林川,在县东南八十里,亦流合于丰阳川。按:丰阳川非丰乡川也。旧《志》或讹为一水。今丰乡川,见山阳县。
   (柞水、乾祐河,是一也。秋林川,疑似高峰河。)
    ○五谷关在县西。唐置关于此。《志》云:县西三百五十里有五郎坝巡司,接汉中紫阳县界。又有旧县巡司,在县东北百二十里。○洵水府,在县南。唐之折冲府也。《志》云:商州有洵水、玉京二府。
   (五郎坝,宁陕县。清嘉庆年间为镇压白莲教需要,在五郎关口筑城建镇,赐名“宁陕镇”,将“五郎厅”更名为“宁陕厅”,拨款在镇北端修筑城墙和驻军营房。驻防绿营五千,嘉庆十一年因为军粮短缺,宁陕新兵哗变,时任镇将杨芳,即鸦片战争中,以为英军坚船利炮有妖术辅佐,在广州发明马桶御敌法者。)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