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文化协会 [加入收藏]
商州民间文化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交流 >

阎良关山镇 “二衙” 的历史

时间:2017-01-21 19:29来源:原创 作者: 阎良区政协李飞 点击:
编者语: 近期,阎良区政协文史委李飞先生发给我一篇 《 阎良关山镇 二衙 的历史 》 的珍贵文史资料,记载了阎良区关山古镇的一段真实历史,也倾注了作者的一片真心。在这其中,曾有一位叫徐本枝的商州籍官员,因任职临潼关山县丞(加五品)而颇感渊源,现予
  
1865年铸造的关山镇县丞关防大印
     编者语:近期,阎良区政协文史委李飞先生发给本网站一篇阎良关山镇 “二衙” 的历史的珍贵文史资料,记载了阎良区关山古镇的一段真实历史,也倾注了作者的一片真情,其中有一位叫徐本枝的商州籍官员,曾任职临潼关山县丞(加五品),颇感亲切。 
 
     西安市阎良区关山镇是久负盛名的渭北历史文化名镇。明万历五年(1577)设关山镇,西安府抚民厅驻此,雍正八年(1730)至民国20年(1931),临潼县县丞、县佐均驻关山。三百多年间,关山镇一直是临潼县渭北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同时也是关中刀客的发源地。1987年8月1日,由临潼县划归阎良区管辖至今,现今是文明全国的甜瓜和相枣之乡,关中百强镇之一。随着岁月的远去,人们对关山作为“二衙”的历史愈加模糊,拙文为您简要解读这一段历史。
     关山其名的由来
    《关山镇志》中说:“关山镇位于荆山之上,又处于四县之交,旧称边缘之处为关,故名关山。”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那么关山之名源于何时呢?此前,人们普遍认为是万历五年(1577),即关山筑城的年代。但明代临潼进士赵统的《临潼令张公去思碑》一文为我们提供了关山之名的最早记载。赵统的这篇碑记是为隆庆末年(1572年—1573年)临潼县令张一鲲而作的。碑记中记述张县令在关山缉盗时说:“维时渭之北土,有地名上砦(同寨)者,诸近村墟号小关山。”从此可以看出,关山之名源于明隆庆末年无疑。只是当时的关山是就关山一带而言,并非确指那一个村堡,直到万历五年,设关山镇,关山之名才正式确定下来。
     明代关山的西安抚民厅
     阎良区境内在唐贞观八年(634)撤粟邑县并入栎阳相后,一直无县级建置。直到万历年间,才有了西安府的派出机构——抚民厅。《清一统志·西安府三》载:“关山镇,旧名上寨,地界临潼、渭南、蒲城、富平四县之交。明万历初改为镇,筑城,移西安府同知驻此。后裁。本朝设县丞驻此。”关山镇城周长九里三,城区面积是临潼县城的三倍多,俨然是一座大县城。抚民厅是干什么的?从同知的解释中就知道了。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同知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同知办事衙署称“厅”。为什么要在此设抚民厅呢?这是由于当地的地理位置和治安状况决定的。抚民厅的位置即今关山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据雍正八年陕西巡抚武格的奏疏可知,当时抚民厅占地九亩七分,抚民厅裁撤后,成为一处荒园。
     清代临潼县丞驻关山
     县丞是中国古代仅次于县令的职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主要负责文书、仓库等的管理。一般的县丞驻在县城,但有的县根据县域特点,县丞住在偏远的镇店,以便治理。如富平县丞驻美原镇,渭南县丞驻下邽镇等。临潼县丞驻关山镇(今阎良区关山镇),原因也是一样。万历五年(1577),筑关山镇城,移西安府同知驻此,设抚民厅。抚民厅裁后,关山地区的治安再度陷入混乱。为维持地方的治安安宁,清庭才将临潼县丞移驻关山镇,负责临潼县渭北诸镇的民政、治安、粮税事宜。
     临潼县丞究竟何时移驻关山镇的?以前包括《阎良区志》在内的许多资料都说嘉庆元年(1796),临潼县丞移驻关山。但事实并非如此,据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临潼县志》载:“关山镇,县北九十里。……今县丞驻此。”这说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之前,临潼县丞已经移驻关山镇。2009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語言研究所”在网上公布的清代雍八年六月二十日,陕西巡抚武格根据临潼知县陈齐贤、西安知府王绍文所请,请移临潼县丞驻关山镇的内阁文档。文档中称“关山镇为四县扼要之地,路途四达,匪类易滋,请移临潼县丞遗驻关山镇弹压”,说明了移驻的原因,只是未说明雍正皇帝是否准奏。后来有继续查阅典籍,最终解开了之一谜团。据《清世宗实录》卷98“雍正八年九月戊寅”条下云:“移陕西临潼县县丞驻关山镇,从陕西巡抚武格请也。”临潼县丞移驻关山镇的时间最终得以确定,即雍正八年(1730年)农历九月戊寅。
     自雍正八年至清亡,驻关山镇的临潼县丞有数十名,有事迹可考者有张维信、陈丙焘、周采臣、罗文绣4人。张维信,甘肃皋兰人。同治元年,回民起义军破关山镇城,被杀。陈丙燾,福建人。同治兵燹后,抚恤有方。周采臣,浙江上虞监生。同治六年,捻军攻关山,与守将花翎都司杨辉玉阵亡。罗文绣,字汉章,安徽人。光绪三年陕西大旱,协临潼令沈家祯赈灾有力。他与候选县丞张益洲负责关山、阎良、康桥、武家屯的赈务,发放粮食,组织农民复种,从省慈幼局将临潼籍儿童领回,挨家送还,在当地群众心中留下了很好印象。
     岁月沧桑,清代的县丞署今已无迹,但仍有多件文物可以印证这段历史。同治年间的临潼县丞印至今仍存,现被陕西省文管会收藏。印文为“临潼县分驻关山镇县丞关防”,形制为长方形(武官印),印左侧刻有“同治四年十二月”。关山城西门石匾“嵯峨拱翠”为嘉庆年间县丞赵渭滨所书,北门石匾“山屏斗耀”为同治年间县丞安志远所书,至今仍存。
     民国时期临潼县佐驻关山
     辛亥革命爆发后,驻关山的临潼县丞署人员作鸟兽散,关山进入无人管理状态。民国二年(1913),临潼县在此设立县佐署,县佐驻此,管理临潼渭北政务。1919年陕西靖国军在此设立临潼分县,隶属靖国军管辖,与临潼县并存。靖国军解散后,临潼县佐仍驻此。1931年,撤销县佐。
     如果说1926年镇嵩军麻振武驻关山给关山带来了灾祸,那么1927年许权中旅驻扎关山就为关山带来了荣耀。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西安革命形势突变。共产党人史可轩率领的由中山军事学校和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政治保卫部编成一个旅,由临潼交口镇北上另谋出路。史可轩在富平美原向当地驻军田生春借道、借粮时,被田杀害。部队退至临潼康桥镇,正在交口镇辛里村回家探亲的许权中闻讯即刻赶回部队,后与驻富平的陕军冯子明谈判,暂时投靠冯子明,部队驻关山镇,旅部驻县佐署。许权中在此成立旅党委,加强部队的思想建设;加紧操练,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两个多月后,部队移防高陵、商洛等地,1928年,到渭南华县参加了著名的渭华起义。
     在民国十八年(1929),关山镇发生声势浩大的 “交农事件”。当时,阎良一带久旱无雨,颗粒无收。驻关山的临潼县佐徐联科不顾农民死活,横征暴敛,把农民逼上了绝路。关山镇的农民在农民协会的策动下,四十八堡的数百名群众,蜂拥至县佐署,与当地驻军联合,活捉县佐徐联科,将其处死在阎良镇东门外。
(责任编辑:shanke)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点击排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