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民间文化移动版

主页 > 民俗传承 >

任家塬最后的大院

任家塬最后的大院

 
      任家塬在地图上是找不到的,但很久很久以前是这么叫的,祖祖辈辈都这么叫,也不知在哪朝哪代改成了任塬,所以任塬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时至今日却又有人叫起了任家塬,因此,听起来倍感亲切,所以我也经常给人说我是任家塬的。       
      任家塬地处鹤城城东南边,离城市中心地带,也就是一河之隔,现在已经挤入城市,叫刘湾街道办事处任塬社区。
      任家塬十几年前还是乡下。
      几十年前那更是乡下了,人不是这么常说“离城一丈都是乡棒”。
      是乡棒又怎么样,可我就是爱乡下时的任家塬。
      任家塬的任姓先祖出自山西曲沃县,比大槐树下的移民任姓早上了几百年。
      先祖在先秦时期为秦督道仓吏,后在陕西三原任工部尚书,直至到了元朝后自三原县碑西镇移居商州城南三里鸡龙山下,便有了任家塬。
      任家塬从有的那天只有任姓族人。
      后来由于本家姑娘不想远嫁,便招来程姓人家,还有买了我家祖屋的王姓人家,以至于后来还有不足十户的苏姓、杨姓,刘姓、辛姓、林姓(现已消失),还有修南秦水库移民而来的龙姓。
      对于任家塬的历史只能从近代了解。
      任姓族人入村立户后由于人丁兴旺便分为两大门户,即东长门和西长门。
      西长门又分出了上原和下原,随后的日子里下原在悠悠历史中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有上原一枝独秀,再后来上原又分出了前院和上院,从我往上数五辈,也就是爷爷的爷爷开始就居住在上院。        
      上院位于村子的最西头,按照东低西高的地形来讲刚好在上面,因此就叫上院。
      祖先在修建上院时在任家塬以及上村下湾有着轰动效应,一次盖了三排房,中间是上院,后排是长工住房,前排是下院,六爷年轻分到了下院,但在外人眼中上院和下院就是上院,事实上也是这样,虽然六爷搬出去了,但日子过得还像一家人一样。         
      上院的建筑和布局也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形式,大门开在东厦房的中间,厚实的木门一开一闭就是一百多年,上房靠近南面,一共七间,房屋结构比较讲究,清一色的格子门格子窗。位置高出下房一米多,下房靠近北面也是七间,但房屋结构就比较简单,普通的木门木窗。
      下房特别的地方还在于不仅房基比上房低,而且进门之后地面也下沉一尺多,这样住起来就有了冬暖夏凉的感觉,但唯一担心的就是夏季的大暴雨,弄不好雨水就会灌满屋子。         
      旧时的大院和今天一样,都是政治经济的象征,也只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支撑起这个大院。
      不知是爷爷的爷爷还是父亲的爷爷靠什么使家族得以兴旺,使大院获得了财东人家的称号,但有一点还能说明问题,那就是流岭槽三间石头房,据当地人说祖上当年在这儿开的是放账铺,也就是今天的银行,所以家族的兴旺那是自然而然的。
      后来大爷经商,二爷当兵、三爷和四爷回归了农民。但这个大院的传奇故事还就是从这弟兄四个发生,其中的传奇人物应当是二爷,也就是我的亲亲爷爷,关于二爷的传奇故事我想单独叙述,这里只说说这个大院。         
      大院的繁华与兴盛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最终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到了父亲那辈所有家庭都成为农户,而且是清一色的贫农,但也不完全都当农民,也有吃公家饭的。
      小姑上了大学后来成为一名有名的儿科医生,六大和七大当了工人,父亲不到十八岁便当了一名银行职员。
      关于父亲的故事我在这里只说两点,其一,年轻时父亲只身一人挑着两筐银圆从北宽坪街到县城支行,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其二,“文革”期间父亲在杨斜镇营业所当主任,造反派计划抢银行,父亲拿着保险柜的钥匙翻墙逃走,被街道的一位阿姨藏在土楼上,当晚父亲一人翻过秦岭到西安大哥家待了一星期躲过了一劫,造反派走后阿姨躺了整整一周,于是这位阿姨就成了我家的救命恩人,以至于后来发生关于我的娃娃亲的故事。
      关于这两点父亲经常给我说,当时没啥感觉,现在一想起就觉得怕,我说那是后怕。
      也就因为上院有了吃公家饭的人,这才使上院始终保持着往日的地位。        
      2008年大院说没就没,那是修建沪陕高速时,公路刚好从大院经过,一夜之间挖掘机就把大院变成了历史。
      各家各户搬进了新村,开始学着城里人的生活,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消失了。         
      任家塬另一个大院叫前院,坐落在村北头,任家祠堂东南边,大院五六户人家,也可称为大户人家,但关于这个院落的故事我知道得甚少,因此我只说明它的存在,前几天我去看他时已是面目全非,林立的楼房把院子挤得乱七八糟,已经完全失去往日的模样。
      在村东头的大槐树下也有一个大院,但规模相比上院那就小得多了,而现在也只落下一堆瓦砾。
      再剩下能称上大院的就没有了,虽然有几户面积相当大的院子,但都是独家独户的,自然就称不上大院。
      关于程家我以前知道的更是少之又少,但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把我带进了程家大院,使我对程家有了新的认识。
      程家原本就是后来入住户,加上弟兄们多次分家,程家分布在村里的东西南北各处,因此,程家老宅没有给我青年时期留下深刻的印象。        
      程家大院不是四合院的结构,走进大门是主房,房屋的结构相当豪华,和我家大院上房一样格子门格子窗,爬满窗户的枯藤也挡不住昔日的辉煌,二楼的木护栏使人想起江南水乡,屋脊上雕梁画栋,五脊六兽应有尽有。
      主房的后面过去有三排房屋,在后面就是一个很大的后院,后来三排房屋连同后院成了小学的教室,因此现在的程家大院变得名不副实。
      既然是大院那就有大院的传说,当然在这里我还是不想多说,因此你我共同期待笔下程家大院的诞生。
      上塬大院说没就没,程家大院也可能说没就没。
      2017年商洛市发布了关于成立商洛市工业园区,决定中把任塬村归入工业园,因此也就有谣传园区内的房屋都要纳入棚户改造项目,因此,整个村庄都进入了疯狂的拆旧盖新状态,程家的主人程老先生也只能带着惋惜的心情,准备拆掉旧房,这样任家塬最后的大院将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网络转载,内容有删改,封面图片为网站另加。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