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文化协会 [加入收藏]
商州民间文化
当前位置: 主页 > 村史乡志 >

大荆见闻初探(三)

时间:2024-01-07 21:17来源:原创 作者:徐刚民 点击:
大荆见闻初探(三) 过去,在商州老年人眼里,北乡里的大荆、腰市永远是商州最有文化味的地方。小时候乡间的老碗会上那只言片语,如今成了能够经常随意走动的一块故地,因为那
大荆见闻初探(三)

 
       过去,在商州老年人眼里,北乡里的大荆、腰市永远是商州最有文化味的地方。小时候乡间的“老碗会”上那只言片语,如今成了能够经常随意走动的一块故地,因为那里有我向往的一群故友和民间文化研究资源。
       记得协会成立之初,老同学杨高智给我介绍了一位大荆朋友,他叫喻荆民。后来老喻就成了协会的副会长,我们民间文化研究协会一群“发烧友”,相濡以沫,已经走过了九年战斗历程,去过最多的地方其中就有大荆、腰市。
       那里有清明山的险峻,东峪谷的深邃,红崖寨的秀美,泉村里的温瑞,腰市郭姓和大荆王姓祠堂的厚重,以及那个不知名人家屋檐下的几块老匾,等等,无不牵动着大家的神经。
       疫情之后,我们这群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攀登东峪红崖寨试试身子骨,几经波折,最终于10月29日如愿以偿。可当大家溜下海拔1658米的大山后,才有了“一年不如一年”那种感觉。因而,一路上向导王天民介绍的当地那些传说故事,只能暂时被搁置下来。
       12月9日,注定是今年即将进入冬月后最后一个最暖和的日子。一大早我和协会理事李根良、刘朝红驱车赶往大荆,与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喻会长和理事王宏民、闵玉良等汇合,驱车进入东峪,探究雪藏在心中一个多月的待解之谜。


寻访“红军洞”
 
       红军洞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老百姓把那些曾留下老一辈人战斗经历和革命足迹的山洞统称为“红军洞”。东峪红崖寨一侧就有一个山洞,也被当地人称为“红军洞”。
       在老百姓口中,围绕这个山洞的说法有鼻子有眼,什么“陈姓人,脸上有麻子”“开国上将陈再道”“部队带着王金套去了延安”等等,有历史人物故事,有山洞实物佐证,有战斗情节叙述,传说后面一定深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故事,带着这个疑问,我们通过一个多月的实际走访和深入细致的红色历史文化研究,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
       一、开国上将陈再道没有到过大荆东峪。陈再道(1909—1993),又名程载道、程再道,湖北麻城人。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实施战略转移,陈再道当时担任第4军11师32团3营营长,红11师第31团团长、师长。红四方面军11月5日经湖北郧县秦家墁进入陕西商南县三官庙。11月11日,在行至山阳漫川关时与国民党陕军发生激烈战斗,13日黄昏突出国民党军5个多师的重围,分两路西进。
       倪志亮师长、李先念政委率十一师由山阳高坝镇经马鹿翻越流岭,15日到达商县境内。沿腰庄沟、芋园、两水寺、西墹、刘湾而上,在杨家斜汇合,再经汉中入川。红四方面军1932年11月5日进入商洛,途经商南、丹凤、山阳、商县、柞水五个县,11月27日离开商洛,历时23天600多公里,陈再道所在的红11师在这段时间里,没有机会途经大荆。
       二、东峪是豫鄂陕时期蓝洛支队活动区。1946年7月,中原突围部队进入商洛,创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8月豫鄂陕二分区成立,决定将突围入陕的二纵十三旅三七团划归二分区建制,该团三营和原张德盛领导的地方游击大队合编为一个支队,命名为蓝洛支队(二十二支队)。陈德志任支队长,张德盛任副支队长,李德清任副政委,蔡德清、王之铎分别任政治处正、副主任,支队下辖两个大队。
       8月上旬,蓝洛支队从北宽坪出发,经商县龙王庙、板桥等地进入蓝洛地区。10月上旬在蓝田、洛南、商县边境成立蓝洛县。蓝洛支队主要活动区域,东北方为洛南县保安镇和商县马角山乡一带,西边以蓝田县霸龙庙、青岗坪为中心,北至洛南县两岔河地区(今洛源一带)。包括今天商州西北的韩峪川、西荆、大荆、东峪、李庙、腰市、马角山等地,当时均属蓝洛县两岔河区活动范围。
       三、陈德志回忆录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陈德志当年为中原新四军二纵十三旅三七团三营营长,曾担任蓝洛支队(二十二支队)支队长。 1952年,第四野战军组建第54军,参加对朝作战,陈德志担任135师副师长,后转任130师副师长。 1958年7月,陈德志由130师副师长转业到四川宜宾高压电器厂任党委书记,从事地方革命和建设工作。
       20世纪80年代,商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商州史实》一书,收录了陈德志等人回忆文章六篇。《鏖战在秦岭之巅》《回忆在蓝洛地区的革命斗争》《我参加蓝罗支队的经过》由陈德志等,以及王知德、阮祖普提供。《韩峪川伏击战》《白石沟突围》《北宽坪战斗》由陈德志提供。在时隔四十年之后,曾在这里战斗过的老同志,以个人不同视角再现了当年那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特别是陈德志的《白石沟突围》发生地就在东峪,距离“红军洞”不足三公里。
       四、红崖寨下“红军洞”谜团被一一厘清。
       (一)重走东沟,追忆传说,获取红色故事链。从10月29组织《江山处处有风景,名山探访走红崖》名山文化探访活动近40天里,我作为活动的组织者,脑子经常萦绕着老王天民那滔滔不绝的讲述,以及渴望揭开山洞之谜的期待眼神。
       12月9日,我们重走东沟,首先对红崖寨下这个山洞的地形地貌和生存空间等,进行了现场测量和勘探。接着,实际走访了居住在山洞对面的赵姓人家,获取了一些历史线索。然后,面对面对老王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深度采访,进行全程录音。最后,通过电话联系,与远在渭南的王金套后人王长红进行了电话交流。最后基本形成了“脸上长有麻子的陈姓领导”“大家叫他支队长”“赵家人到山洞送过饭”“山顶有饮马池和茅草棚”“住了好几个月”“王金套去了延安”的故事链。
       (二)集思广益,交流指点,剥丝抽茧豫鄂陕。今年刚增补为协会理事的王宏民,老家就在红崖寨山洞下的东沟口,他早年学校毕业后进入洛南卫东国防厂,长期从事办公室管理工作,是一位学者型民间文化研究者,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怀。首次见面,话题就是红崖寨下那个山洞,探讨过程中,他讲述了过去在工作中一段经历,把研究目标指向了豫鄂陕时期的蓝洛支队。
       据王宏民回忆:20世纪80年代期间,他在洛南卫东国防厂办公室工作时,曾看到过洛南县编撰的一本宣传册子,其中讲述了豫鄂陕时期蓝洛支队的故事,好像提到过蓝洛支队队长叫陈德志,脸上有麻子。由于时过境迁,记忆只能成为一个历史碎片。按一般常规,个人生理特点只能出现在个人回忆录,或者文学作品中,出现在地方政府宣传册子中,令人质疑。为了证实这段历史史实,我反复听取了和王宏民的交谈录音,然后通过网络购买了洛南县委党史办编著的《中共洛南历史》(1921—1949)一书,但没有查到这方面的记载。
       (三)博览群书,研读党史,蓝洛支队进视线。对于协会来说,2014年年底成立,第二年春季我们就开赴北宽坪五峰山下的唐渠,吃住在群众家里,走门入户搞调查,对豫鄂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商洛县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写成了《大山的坚守——豫鄂陕革命根据时期70周年祭》和《关于切实加强商洛县政府旧址保护及建设的建议报告》等红色文化研究文章20多篇,对那段历史十分了解,手头资料也比较齐全。
       研究过程中,重温了豫鄂陕革命根据时期第二分区所辖的商洛、蓝洛、商县、商山蓝县委县政府的革命历史,把注意力放在了蓝洛县和蓝洛支队的活动区域和重大事件上,对重点人物、重大事件在研究上寻求突破,进而确定了蓝洛支队在商州境内活动的范围就在韩峪川、西荆、大荆、东峪、李庙、腰市、马角山一带,其中《白石沟突围》战斗就发生在红崖寨周边山区,蓝洛支队支队长就是中原新四军干部陈德志。
       (四)拜访求证,专家座谈,历史细节得盘点。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开国上将陈再道是有名的“陈麻子”。在红崖寨下山洞中住过的人脸上也有麻子,难道陈德志脸上也有麻子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20世纪80年代商县党史办主任、党史专家王智民老师,由于他是当年编写党史时,所以当时建在的事件当事人回忆录的主要整理人,王智民老师不但有丰富的党史研究经历和党史知识素养,有接见或者会见当年那些历史事件当事人的机会。
       在喻会长的努力下,我们了解到了王智民老师的身体状况和居住地址,于12月25日下午,在喻会长90多岁的老丈人王崇明老人引荐下,一起找到了王智民老师的家。王智民老师由于长期从事党史以及红色文化研究,年龄还不到80岁,几乎双目失明,一个人端坐在沙发上,接受了大家的采访。
       据王智民老师讲:20世纪80年代,陈德志一行新四军老战士曾来过当年战斗过的商洛地区,当时就住在商洛第二招待所。他们一行故地重游,曾去过当年战斗过的许多地方。王智民老师还专门陪同陈德志一行去过东峪一带,目睹了白石沟突围战场。借此机会,我马上询问王老师,陈德志同志脸上有麻子吗?他的回答是肯定的,“有!”历时两个多月的“红军洞”课题研究,总算在大家的努力下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