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文化协会 [加入收藏]
商州民间文化
当前位置: 主页 > 古道拾遗 >

商州城区街巷的历史

时间:2023-10-27 09:32来源:转载 作者:方志商洛 点击:
商州城区街巷的历史 明朝时期 商州城街巷有东西正街、南街、东西背街,考院巷(今田巷子)、监前巷(小巷子对面,衙门口内,今废)。街巷均为土路面。 清康熙四年(1665) 州城有七街七
商州城区街巷的历史

 
     明朝时期  
     商州城街巷有东西正街、南街、东西背街,考院巷(今田巷子)、监前巷(小巷子对面,衙门口内,今废)。街巷均为土路面。
     清康熙四年(1665)
     州城有“七街七巷二关”,即官街(今南街)、东新街(今十字口以南)、东大街(今东街)、西大街(今西街大都汇)、学街(今莲湖东北处,已废)、云路街(莲湖西北处,已废)、后街(今东、西背街);大巷子、小巷子(今东街以南)、孤老院巷(今东街以南)、柳家巷(今柳巷)、周家巷( 今西街以北)、杨家巷(今陆杨巷);东关(今东关路),西关(今西关路)。
     民国时期
     除明清的街巷外,新增了“12巷”。即:田巷子、土巷子、水泉巷、箭道巷、陆杨巷、教场巷、东西马道巷(已废)、吴家巷、榆树巷、古道巷、马家巷、牛家巷。民国二十六年(1937)始辟此门,因水患学街、云路街被毁。新中国成立后的街巷和民国时期基本相同。
     老西街
     长475米,宽6.5米,面积2850平方米。民国二十三年(1934) 以前一直为土石路面,民国23年县长闫兴恒组织民工将东西街的土石路面改修成卵石路面。
     新中国成立后,60到70年代改筑水泥路面,到80年改成沥青路面。西街两侧有街房250余间(大都是土木结构)。
     西街是商州商家最多,商贸活动最活跃的地段,新中国成立前后,街房几乎全是大大小小的店铺。清末及民国时期,商州最大的商号“逢源和”“锦隆号”,均在西街,新中国成立初期登记的私营工商户在城关地区有251家,其中100余户都分布在西街里,尤其是京货铺、杂货铺、中药铺以西街居多。
     那时候经营规模较大、较有名气的是,魏老五的“荣兴长”京货铺、王守成的“诚丰永”京货铺、王殿荣的“新发祥”京货铺、刘瀛洲的“聚胜通”杂货铺、王智顺的“天顺兴”杂货铺、梁景明的“益善成”杂货铺、罗彦臣的“永盛茂”杂货铺、杜培科的“鸿泰祥”盐店、赵希儒的“六合堂”中药铺、陈钟霄的“复生隆”中药铺、“万成仁” 中药铺、杨新昌的“聚盛泰”食品店、牛毛毛的葡萄酒店、何家的“全盛恒”钱庄,还有天兴春、四娃馆饭店等等。    当时西街在城区是老字号最多,店铺最多,也是商州城内最繁华,最热闹的街道,农村的老百姓及各集镇的商家来城里进货买东西,大都首选在西街。
     1956年,党和政府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私营合营,商业和社会服务业都由国营商业组织和集体公司承担。国营商业在西街里设立了百货店二门市和三门市,西门外靠近西门处还建立了商州城最大的百货商店工农兵商店。农副产品公司设立了农副产品收购门市部,饮食业设立了甜食店,药材公司设立了药材门市部。集体公司设立了理发店、照相馆和合作五旅社。此外还有肉铺子、菜铺子,金融部门设立了营业所,邮政局设立了邮政所,商州城关医院在西街土巷子内。此外西街还有染坊,自行车修理铺、蒸馍店、烧馍铺子、故衣店、纸花店等。
     2012 年到2015年老西街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建起长约420米,宽约16米的西街“大都汇”商业街和高层商品楼及住宅楼。
东街
     长490米, 宽6米,两侧共有街坊280余间。东街路面和西街有着同样的情况,民国时期由土石路面铺成卵石路面1982年后铺成柏油路面。
     新中国成立前后,尽管东街的生意状况不如西街好,但仅次于西街,绝大部分街坊都开有各种铺面。据粗略调查,当时有京货杂货铺20余家,药铺四五家,还有大小饭店、几家馍铺子、书店、理发铺、木匠铺和石印店等;棉布百货业的老字号吴永春的“永兴祥”、周作人的“德寿昌”、吉善娃的“京货铺”、屈仲武的“福盛德”、张宪德的“华丰号”、李松亭的“万松茂", 日用杂货有程子善、程恩贤的杂货铺,药业老字号有吴永良的“庆丰永”、王思恭的“万生成”、辛俊英的“辛益堂”。食品业有老字号杨文发的“聚盛泰”。
     民国时期东街西口建有第一幢商县唯一的私人商业楼“国货公司”(商县资本家任仲民王志善等修建, 今城关税务所营业室)。县城最大的饭店松月亭饭馆、最大的澡堂子、羊肉泡馍馆也在东街,东街又是署衙、学府所在地,东街亦为商州城内比较繁华的地方。1956年后, 东街有东方红商店,生产资料门市部,国营食堂,农行营业所,税务所,城关中学,工商联等单位,以及集体合营的杂货店、百货店、蔬菜店、理发店、饮食店、百文店、木业社、钉秤钉鞋摊位等,商业繁华状况不减当年。
     南街
     大巷口至莲湖畔, 长750米,宽5米。新中国成立前的南街被分成三段即东南街,城隍庙以东,中南街,城隍庙至南门路(包括南门路在内),西南街,南门路至莲湖边。原为土路面,1979年开始改建、扩宽,路面铺设柏油。后来还修筑了南门路。旧时南街商业比较萧条,店铺很少,有几家小杂货铺,一家盐店,两家理发店。虽然丹江中学、城隍庙、民国县府在此,但仍是比较背的地方,其繁华热闹程度与东西大街相比差之甚远。
     东西背街
     东背街长500米,宽6米,西背街长440米,宽6米。东背街旧时因有帝君庙占去了大半个路面,被分成东西两段。帝君庙以东为东背街,以西至十字口为西背街,均为沙土路面。1982 年改建为沥青路面。1954 年,西背街建起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幢两层十间、砖木结构楼房邮电生产楼。东背街为背街小学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老粮站修建于此。西背街是女子学校所在地。旧时东西背街除有几家染坊、杂货店外,生意萧条。
     西关
     西门口至牛斜村东头,长597米,宽6.5米,旧为沙石路面,1984年到1986年进行改造为沥青路面。旧时因其是长坪公路经过之地,客商较多,开骡马店的有好几家,客店也不少,有京货铺、杂货铺、药铺、盐店、小饭店和馍铺子等店铺,其繁华热闹程度仅次于东西街。
     东关
     东门至柳家沟河,长454米宽8米,旧时东关自东门口往东只到大牌楼处(今老体育场南门口),长100余米,两侧街房很少,仅有几家铁匠铺和一家馍铺子,为沙土路面。后改建为沥青路面,平日很是冷清。之后,县医院、713地质队、木器厂、防疫站、土管局等单位进驻后,东关才逐渐热闹起来。
       ——信息来源:方志商洛
        (编审:徐刚民)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