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部队里的那段军人生活之(七)
![]() 今年是共和国建军98周年,也是我参军入伍第47个年头。前天接到老战友王建军的一个电话,再次勾起了47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军队岁月,让人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下一周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八一”建军节了,以此作为向我心中最伟大的节日——“八一”建军节致以军人的敬礼!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国际金融中心。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符号,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七)一段没续起的恋情
一九八零年,我有幸进入警卫二师师部报道组,在这里认识了师宣传科的张科长,我没有记下他的名字,但在我的记忆里,他像一位领导,更像一位父亲,正因为有了他,无形中也牵出了我的一段淡淡的恋情。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天,我和侯干事、宫跃、彭广华几个人正在师报道组赶写稿子,侯干事中途有意识的把宫跃和彭广华支走,对我说:咱们宣传科的张科长找你,他在三楼二十七号房子里等你。那时没敢多问,反正是领导叫,肯定有事,我就直奔张科长的房子去了。敲开门后,张科长好像已经等了好长时间,他让我坐下,先问我对报道组的生活是否习惯?然后询问了我在报纸上登稿的情况,接着问了些家里的情况,我一一作了回答,最后他告诉我 如果个人有什么事,让我主动去找他,事情就这样结束了。 过了一段时间,张科长站在大门口,等我在饭堂把饭吃完后把我叫到一边,告诉我:让我明天早上九点钟,到北京火车站接一个人,并说明了要接的人的体貌特征和接头地点,我愉快的答应了。第二天,我早早的赶到北京火车站,随着一声汽笛,由石家庄开往北京的火车进站了,旅客们陆续走出了站台,我拼命的在人群里张望,极力扑捉我要找的人。最后,一位面貌特征相同的小姑娘,向公交站牌走来,我仔细打量着眼前的小姑娘,只见她年龄在十七八岁,留着初中生那种小短发,眼睛大大的,面容清瘦,长着一副瓜子脸,皮肤有点像河北农村女人那种健康黑。她身材匀称,上身穿着一件淡绿色的短袖,下身穿着黑色长裤,脚穿一双咖啡色的凉鞋。我主动上前搭话,询问了她的确切地址后,说明来意,把他带上了公交车。一路上,我想主动和他搭话,询问她的学习情况,但由于河北农村方言我听不懂,也就再没有说什么。到了师部,我把小姑娘交给了张科长,他留我在他们家吃饭,被我婉言谢绝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侯干事叮咛我:让我把师部农场分给张科长的一袋洋芋给他们家送去。那时,我还不会骑自行车,从师部到家属区还有一段路程。于是,我就到公务班杨民娃那里借了一辆自行车,准备把洋芋给他们家推去。谁知,到了师部门口,还真把我搞晕了,门卫告诉我,师部一共有四个姓张的科长,我到底来拿那个张科长的洋芋呢?好说歹说,最后说清是宣传科的张科长,总算把洋芋推上了自行车。结果车子刚推到马路中间,装洋芋的口袋口没扎好,呼啦一下洋芋撒了一地,马路上来往的车辆都停住了,幸好在九团司令部的大门口,大家都知道是师部的人,立即过来帮忙,一会功夫洋芋又装好了。这些小插曲我到张科长那里根本无法提及,洋芋总算送到了家。 到了九月份的一天,张科长又让我去接他的女儿,这回简单多了,我两已经很熟悉了,但还是和以前一样,见面一声“你好”!离开一声“再见”!没有过多的话可说。那时,男女之间根本不敢说话,况且是首长的千金,更是不敢妄想。回到师部,张科长家特地为我做了一顿饭招待我,我大气都不敢出,那里敢主动找人家说话,战战兢兢总算把饭吃完了,我借故要走,张科长看我紧张的那个样子,也就没有多留我。 十月份,听人说张科长要掉到其他部队去,我也没有想什么,那是和咱们沾不上边的事。可是有一天,张科长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他谈了我们之间的交往后,郑重其事的对我说:“小徐,我看你是一个老实小伙子,我问你,我被调到解放军艺术学校去了,我想把你带上,你是啥意见”?我这会不知是哪里来了勇气,就直愣愣的回答到:“部队现在不提干了,到哪里都是一样,我还是想回家”。张科长脸上肌肉抽搐了一下,连声说到“也好!也好!”就这样我和张科长从此分别了。如今想起这件事来,真是有点后悔。 回忆往事,真使人感慨不少。假设一:我当时随张科长去了解放军艺术学校,以我当时的能力,成为学校的教员或编导人员,进而晋升团级、师级干部还是有可能的。假设二:再次一点,混个学校的志愿兵,参与学校的后勤管理,也算一种不错的结局。假设三:我成了张科长的乘龙快婿,有他提携,如鱼得水,也会干出一番大事业的。虽然我现在的家庭也十分幸福,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规律无人打破,也不能不算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我生在农村,没有家庭良好的文化教育,说话不留余地,没有城府,做事缺乏考虑。其次,自卑心太重,老是看不起自己,没有个人野心,没有欲望,也没有创新,做事喜欢平淡,不能出奇制胜。最后,抓不住机会,机会来了白白送走。机会丢了懊悔不及。虽然,人是不能吃后悔药的,但人生好比一面镜子,它可以在照准自己的同时,也会照亮别人。 (责任编辑: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 |